应当看到,那些“新瓶装旧酒”专业,在师资、教材、课程设置、教学设备等方面大多缺乏必要的积累,无法支撑新的学科建设,也就很难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甚至会误人子弟。学生扛着新专业的名号进入社会后,如果无法胜任实际工作,反而会影响高校口碑。另外,行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短时间内涌入大量毕业生,也容易引发同质化竞争,造成新的就业压力。
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全国研考中,英语二卷的作文题“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古典小说”难倒了不少考生。“满脑子都是四大名著,就是不知道怎么翻译!”“《西游记》我直接写成了‘Two people,a monkey and a pig’!”《西游记》《红楼梦》 ...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整体向好,但“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问题出现了早发、高发的新趋势,社会普遍担忧。为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缓解“四小”等挑战,北京等多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课间10分钟逐步优化调整为15分钟。
站在学校的角度,校园内的不良陋习和违纪违规行为确实是棘手难题。吸烟危害健康,违禁物品可能威胁校园安全,传统的管理手段或许收效渐微,才促使校方另寻他法。以奖励激发学生的监督热情,短时间内或许能迅速揪出一批违规者,起到强力震慑作用,让心存侥幸者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对净化校园风气似乎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换个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学校将自身的管理责任转嫁到了学生的身上,这何尝不是一种懒政?
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应“严”字当头。在审计利器发挥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严惩在校园餐里“捞油水”等违纪违法行为,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保障在校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12月1日、15日,人民日报教育版推出头条报道《看,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5分钟“微改革”,带来什么?》,聚焦多地中小学延长课间时长,引起热烈反响。网友纷纷留言,讲述身边见闻,畅聊见解期盼。把课间还给孩子,如何走深走实,有哪些难点堵点?本期,我们邀请中小学校长,与网友共同探讨课间“微改革”之道,分享育人实践与思考。
12月17日晚,浙江嘉兴南湖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初中部的班级群里收到一条来自班主任的群发消息:为了保障学生有充足睡眠时间,提高第二天的学习效率,我校初中部实行“作业熔断制度”,学生到晚上10点30分仍未完成作业的,请让孩子停止作业及时就寝,第二天向老师说 ...
“嘭”!正值上课高峰期,两辆电动自行车(以下简称“电动车”)在路口相撞,两名同学摔倒在地,阻挡着后续的车流。一时间,后方车流开始堵塞,保安管理的吆喝声、后方同学的催促声、喇叭声此起彼伏。 这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日前在武汉某高校校园内 ...
近段时间,激活“课间”,想方设法让孩子“动起来”,成为各地各校的积极探索之举,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运动,大声地表达,大声地说话,互相之间“玩闹”起来,除了有强健孩子身体的积极价值,还在一张一弛之间调适着孩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