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21日,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北京联合举办第二十届中美前沿科学研讨会,来自中美两国科研机构和大学的青年科学家围绕相关科技前沿主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和跨学科研讨。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发表书面致辞,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玛西娅·麦克纳特(Marcia McNutt)发表视频致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出席研讨会欢迎晚宴。 侯建国在书面致辞中对与会人员表示欢迎。他表示,中美两国科学院共同肩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教授樊逢佳与河南大学教授申怀彬合作,利用自主研发的“LED拍片机”,破解了绿色磷化铟基量子点LED效率和寿命难题,并刷新多项世界纪录。这标志着我国在环保型量子点显示和照明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和德国基尔大学的科研人员首次构建了火星空间完整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质子能谱,这对火星空间辐射环境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近日,相关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当地时间11月20日,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峰会,期间举行了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奖颁奖仪式,将可持续发展杰出研发奖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以表彰他在饮用水安全保障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 ...
研究人员介绍,超级有机光还原剂是我国科学家独立设计创制、具有原创性的独特光还原催化剂,在目前已经尝试的百余类反应中,均取得理想的结果。实验证明,其扭曲结构有效地促进了电子的得失,从而实现了超级还原作用,为新型超级光还原剂的设计和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加快新兴显示照明LED如量子点LED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由于缺乏原位、直观的表征手段,新兴LED的内部运行机制理解尚不充分,限制了新兴LED的研发速度。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樊逢佳团队研发出世界首台电激发瞬态吸收(EETA)光谱仪。这一技术 ...
计算所研究员胡伟武,现任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也是夏培肃培养的60多位研究生中的一员。2002年,胡伟武团队设计完成了我国第一款通用CPU芯片——“龙芯1号”。“龙芯1号”的每个硅片上都刻有“夏50”的字样,这是为了向夏培肃先生致敬。20 ...
11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微雪教授课题组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催化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通过揭示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本质,展示AI在催化科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康彦彪教授研究团队创制了一种超级光还原剂,并基于此发展了低温(40至60摄氏度)的催化还原特氟龙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完全脱氟新方法,实现将难以降解的“永久化学品”——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回收为无机氟盐和碳资源。21日凌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该项成果。
据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杂志报道,英国伯明翰大学科学家提出一种新理论,以前所未有的详细程度探讨了光子(光的单个粒子)的本质。该理论首次精确定义了单个光子的形状,改变了人们对光与物质在量子层面如何相互作用的理解,代表了人们对光的理解的重大飞跃。这一理论为将来在实践中应用光—物质相互作用工程奠定了基础,例如制造更好的传感器、改进的光伏能源电池或量子计算等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发展了特氟龙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学品的低温还原脱氟分解的变革性新方法。该研究创制了扭曲促进电子得失的有机小分子超级光还原剂KQGZ,并基于此发展了低温(40℃至60℃)催化还原特氟龙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完全脱氟新方法。